簡介
文化部2019年由法國引進「動態立體捕捉技術」,打造全球第六座、亞洲第二座的4DViews攝影棚,定名為「IP內容實驗室虛擬攝影棚」。為儘速推動各項產製實驗、徵件計畫及示範計畫,及早累積國內動態立體捕捉相關技術經驗並取得實驗成果,2019年7月先於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媒體藝術中心數位攝影棚成立臨時棚,並委託工研院提供協作服務,陪伴輔導16組創意團隊。2020年2月下旬,「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羽球館攝影棚建置完成,工研院遂啟動從臨時棚搬遷至新棚的任務,在5天內完成「4DViews動態立體虛擬攝影系統」拆卸、搬遷、組裝架設、系統校正,以及實拍驗證等流程,特請系統代理商新月映像從日本派專業技術團隊,包含一位技術總監與五位工程師,來臺協助本次重要搬遷任務。
全新的攝影棚考量羽球館場內整體空間再利用,以及虛擬攝影棚未來搬遷需求,規劃可拆卸與組裝的定製組合屋,設置4DViews專用攝影棚。獨立作業區(綠棚)長13 m x寬12 m x高6 m,較先前的臨時棚寬敞,中心點特別鋪設直徑3m、厚2.5 cm的圓形木檯,一來讓演員更清楚鏡頭擷取的有效範圍,二來解決低角度鏡頭易產生模型破面的問題。在組裝系統前,日籍工程師首先仔細測量定位中心點,環繞著中心點,等距裝上8支鋁支架,每個支架有4臺不同角度、500萬像素的攝影機,以及3盞專屬LED燈,營造環景攝影效果。棚內還有16臺擷取電腦,透過交換器,將32臺攝影機所拍下的畫面,傳到控制區的30部後製伺服器,再經由系統組合運算,才能將演員的360度環景影像,運算合成動態3D真人模型。
為讓新攝影棚更符合業界產製需求,工研院2019年8月也派出資深工程師,到日本東京考察新月映像4DViews攝影棚營運經驗,將一些巧思帶回新棚。例如:新棚中心點設圓形木檯;卸貨緩衝區大型道具下車後,設專屬進出動線;規劃演員進出動線,避免演員碰觸背景綠幕及攝影機;同仁手工製作沙包,壓住綠幕,保持棚內背景平整等。雖然這些只是小細節,卻是打造專業拍攝環境的關鍵。
營運團隊除了努力打造專業的棚拍環境,4DViews攝影棚最重要的就是導播區及控制區的即時運算合成系統,拍完能直接預覽畫面、確認拍攝狀況。以臨時棚20部後製伺服器為例,運算一段1分鐘的影像,需8至10小時;為再縮短產製時程,文化部2020年2月特別增購10部,加入新棚營運陣容,讓創作團隊能更有效率產製動態3D模型,把時間留給更多的創意發想與討論。
2020年4月起,文化部所屬「IP內容實驗室虛擬攝影棚」將移交文策院,繼續推動產業及文化內容,也期許在新的時代,能夠讓我國的IP及文化內容應用,透過科技的加值有更好的表現。
圖一、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羽球館
圖二、臺灣4DViews新棚啟用
圖三、4DViews新棚導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