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16年10月重建、開放的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Estonian National Museum,下稱ENM)成立於1909年,是一個展示民族學及文化史的博物館,主要呈現愛沙尼亞人的日常生活及文化,2018年獲得歐洲年度博物館獎「肯尼思‧哈得遜獎」(Kenneth Hudson Award)。
在其命名為「相遇」(Encounters)的常設展裡,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運用了多項科技互動巧思,其一是邀請民眾在互動螢幕展示的1989年「波羅的海之鏈」(Baltic Chain)示威照片中,標示自己在這張示威照片中的位置、並歡迎民眾跟博物館分享更多照片及影片;另一項科技應用,則是全面運用電子紙(ePaper)取代傳統說明牌展示。
當觀眾購買博物館門票參觀「相遇」展時,服務人員會先詢問觀眾偏好的語言,提供一張語言卡門票,當以門票靠近顯示器時,顯示器即更換為觀眾的偏好語言,也在同時將觀眾對於語言的選擇留下了紀錄,作為觀展過程中的資料收集;除了即時提供多語介面、電子紙可重複利用並兼具護眼及節能的特色,讓博物館展示應用增加了更多元的可能性。
電子紙的原理是將電子墨水(Electronic Ink)塗佈在一層塑膠薄膜上,再貼覆上薄膜電晶體(TFT)電路,經由驅動IC控制,形成像素圖形,創造了電子紙顯示器(Electronic Paper Displays, EPD);過去電子紙從黑白、三色到全彩一路發展了十多年,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成熟應用;而這項技術的製造者,是臺灣廠商元太科技公司(E Ink)。
元太科技的電子紙,不僅使用在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的展示應用中,今年5月,更獲愛沙尼亞規模最大的大學塔爾圖大學(University of Tartu)採用,以13.3吋電子紙顯示器做為大學教室的電子化課程表;除減少紙張使用、更可即時更新課表內容,為教師與學生提供最新的課程資訊;這項越來越成熟的電子顯示技術,勢必在未來引起更多的應用與延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