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雄電影節「高雄原創VR」單元,特別放映兩部VR作品:《女海盜:成名之路》與《女海盜:生存守則》,展現臺灣創作者在沉浸式敘事與技術實驗上的多元探索與創新成果。這兩部作品由綺影映畫製作,黃丹琪與Morgan Ommer共同執導,並分別在2022年和2024年入圍美國SXSW(西南偏南藝術節)XR Experience主競賽單元,讓臺灣VR作品推向國際。

《女海盜:成名之路》以奶奶向小女孩說床邊故事展開,講述年少的鄭一嫂被海盜擄走,逐步在海盜群體中取得生存之道,甚至最終成為領導者。黃丹琪導演表示,選擇這種講故事的手法,正是因為鄭一嫂的事蹟常被視為傳奇,真假難辨,使用床邊故事的視角切入,賦予更多想像空間讓觀眾詮釋。

續作《女海盜:生存守則》則透過鄭一嫂的俘虜視角,側寫女海盜的行事作風。俘虜的觀點反映了大眾對海盜的刻板印象,VR作品中俘虜的獨白,逐漸流露出對鄭一嫂的理解與認同,帶領觀眾進入充滿冒險的海盜世界。以上的敘事手法皆有明確的角色視角,讓體驗者有明確的敘事指引。

在拍攝《女海盜:生存守則》之前,製作團隊會先繪製分鏡,而VR分鏡的繪製方式與一般劇情片不同。一般劇情片的分鏡會根據特寫、中景、遠景等鏡頭類型進行繪製,並著重於場次之間動作的連貫性。VR的分鏡繪製,則更注重整體空間的呈現,因此不會太明確區分鏡頭類型。分鏡中的人物,較不會因遠近產生比例大小的差異,而是以描繪角色的關鍵動作為主。為了提升溝通效率,分鏡內容還會呈現3D立體圖,標註角色在場景中的動線與位置,便於與動畫師協作。

在技術上,《女海盜:生存守則》採用了文策院IP內容實驗室的4DViews容積擷取技術,這與前作《女海盜:成名之路》使用的Tilt Brush技術有所不同。4DViews容積擷取技術的優勢,在於減少對電腦效能的消耗,同時人物呈現類似蠟像的視覺效果。導演以此效果為基調,進一步發展動畫風格。例如,觀眾在觀看《女海盜:生存守則》時,會感受到甲板上的海盜群像彷彿微縮模型般的質感,增添時空凝結的獨特氛圍。

黃丹琪導演分享在4DViews攝影棚拍攝與劇情片拍攝的差異。她提到,在劇情片中,打光通常會根據角色的情緒來設計;然而,在4DViews的拍攝中,光線需更加均勻,確保每個細節都能被完整擷取。但即便如此,導演在現場仍嘗試加入一些光線變化,例如讓亮部稍微突出,透過光影的明暗對比,在拍攝階段為畫面奠定大致視覺氣氛。

不過,這類嘗試須非常謹慎,因為過亮的光線,可能導致擷取的模型出現破面問題。此外,演員的服裝選擇也需要格外注意,避免使用蕾絲、裙擺的穿著,因為這些服裝會增加擷取時出現破面的風險,影響最終效果的完整性。

最後,黃丹琪導演也透露了《女海盜》系列第三部的規劃。她表示,未來的作品將結合MR跟AR技術來呈現,故事聚焦於鄭一嫂退休後向清朝招降,結束海盜生涯的歷程。導演表示會優先將作品報名國際影展,並可能最終規劃將《女海盜》系列三部曲連續放映,為觀眾帶來完整的沉浸式體驗。


參考資料:

1. 綺影映畫:https://serendipity.com.tw/madame-pirate-2/

2. 臺灣文化科技內容:https://culturetech.taicca.tw/content/59/Madame

3. 《VR》女海盜:生存守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vF40OhBdhE

4. 2024高雄電影節:https://www.kff.tw/film/content/4563


圖一、《女海盜:生存守則》拍攝幕後花絮(IP Lab攝)

圖二、《女海盜:生存守則》拍攝幕後花絮(IP Lab攝)

圖三、《女海盜:生存守則》拍攝幕後花絮(IP Lab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