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技術自1970年問世以來,就為全世界的娛樂、影視、專業培訓、醫療輔助等應用帶來深遠的影響,其中又以娛樂性的沉浸式內容為最大宗。臺北市立美術館著眼其獨特的體驗形式,於2024年7月13日至9月1日開設了「VR圖書室計畫」展覽。在實際的展演空間中,民眾將坐在可360度旋轉的椅子上,由自己來決定視覺所見之處,並親身體會不同形式的虛擬實境作品。此次「VR圖書室計畫」網羅來自國內外共10件單人作品,並分為兩單元放映,本文將介紹放映單元(2),包含臺灣、義大利、美國、丹麥與法國等藝術家的5件作品。
《時空膠囊–VR攝影計畫》為藝術家全明遠的紀實攝影,以時空膠囊的概念為創作主軸,透過嘗試跟未來人對話,反思人們當下的所作所為。本作品由數百張圖片素材後製而成,過程中會裁切成各個角度,拼湊出身臨其境的VR空間。全程採無聲且輪流播放18部黑白照片的體驗方式,觀影者能360度查看周遭環境,彷彿就置身在時間停止的那一刻般,不論鞭炮的火光、燒香的煙霧、煙火的絢麗等等都盡收眼底,著實美得讓人驚嘆。
《瀑布膠捲夢》由義大利藝術家大衛·拉普(David Rapp)執導,他透過蒙太奇剪輯手法,將來自不同年代的電影、廣告、紀錄片、電視劇等上百段影像片段進行拼湊,最終建構出義大利影史上最常出現的一座瀑布:吉拉托山瀑布。本片影像會在360度環狀的沉浸式空間裡變換位置,因此觀影者需跟著畫面移動,彷彿同時和瀑布一起進入了時間和空間的幻變中。
《我身之軀》導演為卡麥隆·科斯托普洛斯(Cameron Kostopoulos),起初觀影者將在虛擬空間裡扮演相反的性別,並透過一面全身鏡看到自己的完整樣貌。隨著劇情引導,觀影者將透過觸碰身體的各個部位,傾聽來自不同跨性別者的生命故事。該作品採站立體驗及互動式VR設定,並結合動作捕捉技術、臉部和視線追蹤技術,在手持控制器進行體驗的過程中,踏上一段重新認識自己與他人的意義建構之旅。
《長夜將盡》是一部360VR敘事電影,時間回到1943年,約瑟夫坐在船上回顧二戰期間從丹麥逃往瑞典的痛苦回憶。隨著船槳的划行,觀影者將親身目睹逃亡的創傷,以及倖存下來的罪惡感。整部作品以黑白色的視覺風格展開,導演大衛·阿德勒(David Adler)運用先進的攝影測量法與4DViews容積擷取技術來打造人物模型,並透過戰爭時期哥本哈根的城市街景,再現抑鬱詭譎的歷史地景。
《一位來自金三角的演員》由許家維執導,作品聚焦於金三角地區的歷史、神話和當代地緣政治,一路從泰北民族的罌粟花傳說延伸到COVID-19,過程中融合了說唱與泰國傳統蘭納表演,交織出獨特的敘事風格。導演找來當地藝術家合作,雙方共同設計錄像裝置,並搭配動作捕捉技術在360VR環境裡重現各式泰北傳說與傳統舞蹈,觀影者將在其中體驗地緣政治與數位時代交融的「開放世界」。
「VR圖書室計畫」策展單位期望透過平台式計畫,展陳各式新科技媒材作品,並挑選和美術館相同調性的內容,嘗試與觀眾產生最大共鳴。本次展覽也試圖重塑過往的觀演機制,讓民眾在創作者所打造的「思緒具象化」世界中,自行探索作品本身欲傳達的訊息,期待能為往後的新型態作品敘事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資料:
1. 臺北市立美術館官網「共域之三:VR圖書室計畫|放映片單」:https://www.tfam.museum/Event/Event_page.aspx?id=3644&ddlLang=zh-tw
2. 「時空膠囊—VR攝影計畫 Time Capsule-VR Photography Project」藝術家訪談:https://youtu.be/DtVhOF0rggE
圖一、VR圖書室計畫介紹展板
圖二、圓柱空間為VR觀影體驗區,木椅空間為大眾休息區
圖三、藝術家全明遠《時空膠囊–VR攝影計畫》作品展間
圖四、《時空膠囊–VR攝影計畫》(圖片來源:臺灣數位藝術中心)
圖五、《瀑布膠捲夢》(圖片來源:Vimeo 預告截圖)
圖六、《我身之軀》(圖片來源:VentureBeat)
圖七、《長夜將盡》(圖片來源:官方網站)
圖八、《一位來自金三角的演員》(圖片來源:作品預告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