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藝福爾摩沙—新媒體藝術展》於2024年8月28日開幕,首度發表了由黃心健、張文杰、蔣榮宗和張逸軍共同創作的《想嚮》。該作品透過8K高科技投影,結合5G、AI動畫、動態捕捉,投影在6公尺高的牆面上,開幕表演由張逸軍與滯留島舞蹈劇場的輪椅舞者鄭祐承現場共舞,同時間,國外15人也參與國際連線。舞者的身影在投影燈光下的陰影,與《想嚮》畫面相互交融,並在舞者的引導下,加入了與觀眾互動的元素。《想嚮》開幕式表演進入高潮時,忽然出現斷訊,而觀眾後來才意識到,這突發狀況其實是表演設計的一部分,為整體表演增添了多層次的體驗。
本展覽從8月28日至11月10日,於中正紀念堂1樓中央通廊展出,匯集了臺灣優秀的新媒體藝術家與科技藝術創新團隊,展出共18件作品,涵蓋8K投影、VR虛擬實境、互動裝置和動畫短片等多元類型。
進入展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6公尺高牆上的8K投影,循環放映《想嚮》、《沙中房間》與《藍眼淚》三部作品。平日播放時間為上午10點至下午5點,假日則是上午9點至下午5點。《想嚮》和《沙中房間》均為黃心健教授的創作,前者以烏俄戰爭等全球議題為背景,在這個不平靜的時代,用藝術回應社會提問,強調藝術與社群的對話;《沙中房間》則以灰色調為基底,透過聲音引導觀眾進入抽象的空間。
另外一部8K投影放映作品是《藍眼淚》,由臺北科技大學曹筱玥教授創作,作品從馬祖的奇景「藍眼淚」出發,結合海上傳說,訴說天真的男主角為了實現讓女主角過上好日子的諾言,逐漸變得貪婪,最終為財富犧牲性命,死於船難;藍眼淚的出現,則是以地球變異的物種,預示地球暖化的哀愁。在8K投影下,伴隨壯闊音樂,觀眾仿佛置身於蔚藍的浪漫世界,本作結合文化內容策進院IP Lab的4DViews容積擷取技術,並榮獲美國洛杉磯電影獎(LAFA 2022)最佳虛擬實境獎(Best Virtual Reality)肯定。
展區側方,有多部VR作品,以臺灣在地歷史與文化為主題,探索臺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其中幾部呈現歷史創傷的集體記憶。作品如《失身記》描繪戒嚴時期,《地下碼頭》則講述民國60年代馬祖戰地政務時期,兩者皆透過隱喻呈現歷史傷痛。而《望鄉三態》與《浮光童夢》則展現另一種歷史面貌,前者讓體驗者坐在三輪車上,欣賞臺灣畫家郭雪湖畫作中的大稻埕街景;後者帶領體驗者回到50年代屏東五溝水,騎乘水牛與烏龜,重現純樸風情。《登月》和《米龍360》透過VR技術重新詮釋了史實與傳統習俗。《登月》在紀念人類登月五十週年之際,讓體驗者重返月球,融合《小王子》的經典元素,親身感受歷史性的時刻;《米龍360》則以VR呈現客家的祭祀祈福儀式,觀眾透過揮舞手把,體驗指揮米龍的過程。然而,VR不僅能重現過去,也是一種紀錄當下的方式。像《2023臺灣燈會:臺北NEXT!與臺北101閃耀夢想》透過靜態360VR照片保存了臺灣燈會的場景,讓當下的文化景象得以留存。展覽中的VR作品宛如一台時光機,帶領觀眾穿梭於過去與現在,同時引發對未來的思考。其中《輪迴》正是探討對未來的想像,反思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世界裡,我們的心靈與思想應如何與之同行。
除了VR作品外,展覽還涵蓋AR、AI技術及互動裝置的創作。如《艾索羅夫星球紀事》由AI分析其話語的情緒類型,再轉為對應的肢體動作,背景投影中的虛擬實境化身呈現,同時還有AR和虛擬人操演的互動應用程式。體驗者可掃描QRcode,通過AR技術與場景互動來觀賞《艾索羅夫星人展》。《AI印象派:動靜山水》運用機器學習技術,讓電腦學習中國山水畫,生成15000張畫作,並融合5幅具有歷史意義的山水畫,透過投影展示不斷演變的當代水墨。觀眾可在投影前移動,畫作會捕捉肢體動作並呈現出水墨暈染的效果。莊澤光的《雜訊地景》則以ChatGPT生成的關鍵詞,通過多種語言的電子音朗讀,表現出臺灣社會的多元聲音。林依蒨《CiCi & ViVi的對話》運用人工智慧生成內容與3D建模,打造虛擬服裝秀,展現穿越時空的東西方時尚對話;《花獻臺灣》使用5G技術,透過WebAR和AI影像辨識,結合LED沉浸式互動賞花體驗。而《我的阿婆是一顆蛋》是展場中最獨特的作品,它是敘述臺灣童養媳文化的動畫紀錄片,雖未使用VR、AR或AI技術,導演以油畫筆觸創作出如手繪般的視覺效果,仍呼應展覽其他作品的精神,反映臺灣的歷史與文化。
《科藝福爾摩沙—新媒體藝術展》運用AI、VR、AR等技術,融合臺灣本土文化與藝術,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展覽體驗。特別是VR展區吸引了大批觀眾,不僅有親子家庭參與,也吸引了許多外國觀光客,累積至10月底已突破30萬人看展。透過這些作品,展現了臺灣新媒體藝術的堅強實力,並讓看見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無限潛力。
參考資料:
1.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CKSMH/Detail.init.ctr?actId=41026
2. 文化部: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3124
圖一、開幕節目《想嚮》運用5G高速專網,搭配8K高解析度投影、動態捕捉、生成式AI、新媒體3D影像等,融合舞蹈和高科技的互動藝術表現形式演出
圖二、VR展區展示《2023臺灣燈會:臺北NEXT!與臺北101閃耀夢想》、《浮光童夢》、《失身記》、《登月》、《地下碼頭》、《輪迴》、《望鄉三態》、《米龍360》等多部VR作品
圖三、《2023臺灣燈會:臺北NEXT!與臺北101閃耀夢想》VR作品由元方舟製作
圖四、《地下碼頭》VR作品由陳樺萫製作
圖五、《望鄉三態》VR作品由黃心健、張文杰、財團法人郭雪湖基金會共同製作
圖六、2023年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作品《AI 印象派 動靜山水》由黃心健、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共同製作
圖七、《花獻臺灣》結合5G技術、Web AR、AI影像辨識技術,由5G應用整合測試實驗室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