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臺灣國際藝術節(TIFA)中,河床劇團攜手加拿大PHI工作室與希臘歐納西斯文化中心,共同推出最新沉浸式劇場作品《之間》(Blur),成為本屆最受矚目的亮點之一。全劇運用XR(Extended Reality)技術,帶領觀眾進入虛實交錯的感官旅程,探問在科技時代裡,生命與死亡、真實與複製之間的模糊邊界。
《之間》自3月22日至4月2日於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首演,隨後將於5月30日至6月8日移師臺中國家歌劇院2025 NTT Arts NOVA藝想春天。每場演出僅限10位觀眾參與,長度約45分鐘,打造極度私密、全然沉浸的觀劇體驗,讓劇場不再只是「觀看」的空間,而是觀眾親身穿梭於虛擬與現實之間的場域。
本劇由一位現場演員引導觀眾逐層穿越虛擬世界,見證複製技術如何延續生命,也親歷人類在愛與存在之間所作的掙扎與選擇。全劇融合VR、AR、AI演算、動態捕捉與容積擷取等科技,克服現場演出與虛擬影像間的種種銜接挑戰。透過反覆排練與視覺同步校準,觀眾彷彿置身數位幻境,觸及劇場語言難以描繪的抽象哲思。
本作的誕生,源自導演郭文泰與PHI工作室創辦人菲比·格林伯格在2022年威尼斯影展的相遇。當時河床劇團的VR作品《遺留》受到國際矚目,促成雙方進一步合作《之間》。創作靈感來自兩則真實事件:一是科學家試圖以基因技術復活猛獁象,另一則則是美國女星芭芭拉·史翠珊複製其愛犬以延續陪伴。導演因而自問:「若我能被複製,那個『我』還是我嗎?」這份對自我與生命本質的追問,成為全劇核心思索。
在技術層面上,《之間》融合了延展實境(XR)、VR360等技術,並運用了文策院「IP內容實驗室」提供的法國4DViews容積擷取技術。透過32架攝影機組成的同步拍攝系統,於全綠幕攝影棚中完整捕捉演員在實體空間中動態移動的每一個細節,從肢體動作、服裝造型,到臉部表情皆鉅細靡遺。這些資料經演算法轉化為可於三維空間中任意旋轉、即時重現的動態3D模型影像。
相較於傳統以手動建模與骨架綁定驅動的製作流程,4DViews能保留演員的細膩表演與情緒層次,直接轉換為可操作的3D模型,為導演與創作團隊提供更真實、更靈活的表演素材,也大幅提升創作效率與即時性。此外,4DViews模型亦能與虛擬燈光、環境與視覺特效無縫結合,幫助劇場創作者突破物理空間的限制,打造超越現場的虛擬幻境,讓想像力得以充分延展。
《之間》在臺北首演即引發熱烈迴響,主辦單位加開多場仍一票難求。觀眾紛紛表示這是「前所未有的觀劇體驗」、「在科技中感受到深刻的人性」。媒體評價亦一致好評,《自由時報》讚譽其「在幻境中叩問真實」、「超越劇場既有邊界」;《PAR表演藝術雜誌》則指出,《之間》以觸手可及的詩意,打開劇場未來的想像視野。演出結束後,本作將展開為期三年的國際巡演,帶著臺灣創新藝術的成果,走上世界舞台。
在科技日益成熟、生命可能被「複製」的未來,我們是否準備好面對那個「與我相似,卻不是我」的存在?《之間》正如其名,將我們置身於「之間」,在過去與未來、愛與失落、真實與虛幻之間,凝視那條日益模糊的界線,思索自我的定義與生命的價值。河床劇團再度以其獨具詩意的美學與想像力,引領觀眾踏入未來劇場的全新維度。
參考資料:
1. 2025 TIFA 河床劇團✕PHI工作室✕歐納西斯文化《之間》:https://npac-ntch.org/programs/25944
2. 2025 NTT Arts NOVA 河床劇團╳PHI工作室╳歐納西斯文化《之間》:https://www.npac-ntt.org/program/events/c-4WU9pAyFwsz
圖一、《之間》技術團隊進行跑步機拍攝效果測試(IP Lab拍攝)
圖二、《之間》拍攝期間,系統操作室工作實況(IP Lab拍攝)
圖三、《之間》透過4DViews系統拍攝所得之動態3D模型影像示意(IP Lab拍攝)